2017.01.09
很久以来,有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
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这份文件显示,中国已经完成了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小小“笔尖”拷问,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启示。一支司空见惯的中国笔,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尴尬: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在某圆珠笔生产厂商的生产线上,每年有30亿支圆珠笔下线,这个数字放大到全国是380亿支。作为世界上*5655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但直径*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一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
这是一种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在笔头*顶端的地方,厚度*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
突破:给数百亿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5654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我国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有的炼钢工艺。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5656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的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基础研发在改革开放后曾经进入低速区,在”造不如买”的氛围下,许多人一度丢失了创业精神,一定程度上盲从于新版本的大跃进,忘记了中国人敢想真干不畏艰险的民族品格,还是那句老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但事实证明,小到圆珠笔笔头,大到中国制造的三一泵车,只要我们中国人想做,我们能做到,我们能做的更好。
下一篇: 综采设备维护保养手册(七)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