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1
“这是我见过的外形*为美观、设计*为合理的履带起重机。”2011年3月22日,一名美国客户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对三一展出的SCC8300履带起重机惊叹不已。在场的三一美国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由三一的美国用户John Lanning指导开发的*5656台针对欧美高端市场的8系列产品。”
事实上,8系列履带起重机在拉展的惊艳亮相,背后是三一重工清晰的国际化路径:整合国际资源、打造本土化产品进而满足各个市场的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三一在美国乔治亚州桃树市的研发制造中心将正式投产。此次美国参展,三一已不仅作为一家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同时三一也是作为一家地道的美国公司来展示自己,三一的工程机械已从中国制造变身为“美国制造”。
■作为美国公司参展
2011年2月28日,驻休斯敦总领事高燕平陪同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访问美国佐治亚州,共同出席了三一美国公司一期工程落成典礼,并为三一美国公司揭牌。按计划,2011年5月,三一重工位于美国乔治亚州桃树市的研发中心和机械制造基地将正式营业。计划五年内在此实现大约5亿美元的产能。
据了解,三一美国研发制造中心基建项目已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3.8万平方米的新装配车间面积,以及近6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均已落成。建设完成后的装配车间主要生产履带起重机、越野起重机、挖机、平地机和泵送产品。
目前,三一美国公司拥有员工108人,其中美国本地员工约占70%。研发人员60人,大都出身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包括业内*5660用户,如履带起重机用户John Lanning、Greg Trainer,挖机用户金昌纪子等。在过去的两年里,三一美国累计研发投入1258万美元,主要用于新产品SR550/350/750越野起重机、SCC8300/8200/8100履带起重机、SMG系列平地机、挖机与煤机的研发、泵车本地化改造和测试。目前针对北美市场的大部分产品已研发成功,部分进入小批量生产。
向文波告诉记者,我们2010年已经正式启动了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工厂建设项目。此次美国参展,三一将不仅作为一家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同时三一也是作为一家地道的美国公司来展示自己。
■以本土产品满足全球市场
“国际化还是要首先考虑本土化。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基础,本土化包括产品的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甚至包括生产经营体系的本土化。”向文波在谈及三一海外发展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本土化。
“现在世界500强企业都到中国建厂了,但是你看到的外国人并不多,更多是中国本土化的人才。本土化是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特别在工程机械行业,不同区域的客户喜好不同,对设备的要求也不同。一个平地机,在美国用来种地,在印度则用来做推土机,这样一来,产品本土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此次拉展上惊艳亮相三一SCC8300履带起重机,可以说是三一产品本土化的一个代表。
据悉,SCC8300履带起重机是由美国用户John Lanning指导开发的*5656台针对欧美高端市场的8系列产品。该产品研发定位非常明确,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主要功能和性能需要经过客户评审,任何不符合全球市场要求的设计不允许通过。而研发团队中的核心人物John Lanning是一位来自美国、有着四十年工程机械研发经验的用户,曾担任马尼托瓦克研究院副院长。这让项目组更加了解国际市场对履带起重机的要求,这些要求也雕琢出了SCC8300的*越品质。
据介绍,这台履带起重机的设计完全按照全球运输标准,主机运输重量在45吨以下,高3.2米,宽3米;具备快速、便捷的自装卸功能,可在标准拖车上进行臂架等部位的装卸,方便客户运输;操作功能非常突出,可以同时完成旋转、主臂变幅、提升三个独立的动作。
■本土化全球发展路径
“国际化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当成第三次创业。”向文波表示。前两次创业分别是企业初创和股票上市。三一集团到2012年主营收入要超过1000亿元,到时出口收入要占总收入40%以上的比重。
作为第三次创业,三一国际化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即2002~2005年的出口阶段,2006~2009年的海外投资阶段和2009年开始的本土化阶段。在*5656阶段,三一从首次出口4台PQ190平地机到印度和摩洛哥开始,到后来将产品批量出口到1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到5.23亿美元。第二阶段,三一先后投资印度、美国、德国等地建设科研生产基地。第三阶段,则以印度工厂正式投产为标志,开始了投资、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式的本土化全球发展之路。
为了走好第三次创业路,三一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创立品牌。三一给自己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标准,如产品零缺陷、服务*距离等。混凝土泵车等十大系列100余个型号产品通过了德国TUV公司CE认证、美国的DOT注册、中东的GCC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并在生产、技术、质检、环保、服务等与国际全面接轨。其次是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现在三一有30家海外子公司,区域市场的运作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超过1300名营销和服务人员常年在海外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300多名外籍员工也成了三一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同时三一已在全球建成15个物流中心,以配件仓库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和服务支持系统已然形成。再其次构建国际化技术研发网络。三一在国内开放城市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设研发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与总部设计人员全过程交互式并行设计,巧妙地将世界范围内高新尖技术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中。
向文波告诉记者,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有千条万条,过去有些欧美国家的国际化甚至伴随着武力征服,三一重工选择的本土化发展道路,是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当地发展、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
“近一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强化,引发了诸多国际争议,尤其是西方对中国提出的‘中国创造走向全球’特别警惕。因此,在海外,我们要少谈中国制造、少谈中国创造,我们要把中国产品做成在投资国的本土品牌。”(周 娜)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