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8
手中拿着邹云玲的资料,想象着她该是位温婉的女子,不料见面时跌破眼镜,与所想差之千里——眼前的邹云玲是三一车身公司总经理助理,男性。*一与想象吻合的,是他温文儒雅的谈吐言笑。这样一位看似柔和的男人,行事风格却是典型的硬汉作派。
2米与20米的识别
“只要看到三一产品里面呈红色的部分就是工作装置。”如果是在两年前,相信邹云玲还不敢这么肯定。2007年前的三一产品,没有统一形象,没有相同的设计元素,各色参差,外人看不出究竟哪些属于三一产品。然而半年时间,以“红色之星”命名的三一产品VI识别系统就由梦想变为现实,期间历经七次评审、从董事到基层员工五个阶层的调查研究。邹云玲及团队凭坚持不懈的战斗力,顺利催生“红色之星”。
国内试水*5656站,广州。2007年12月,第二届亚洲工程机械博览会盛大开幕,三一以全新“红色之星”形象亮相。各地客商对三一产品形象的转变大为惊叹,甚至有媒体惊呼:“红色风暴席卷花城!”去年3月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红色之星”在国际舞台一展风采,受到国外客商及媒体的追捧。2008年,三一开始在集团内全面推广“红色之星”。
“我们要做到‘2米与20米的识别要求’。”邹云玲解释说,从一开始,“红色之星”就要求做到:隔2米,要能看到机身黑色小横条上三一的标志;隔20米,要能看到红色工作装置上醒目的三一LOGO。2008年6月,三一产品VI识别系统全部得以在集团内完成推广。鲜明、醒目的三一红开始闪耀于世界各地。
敢想就能做
三一车身公司的前身是驾驶室部。初期三一产品的驾驶室由外协厂家承包,但质量和交付经常达不到三一要求,于是公司成立驾驶室部以求自供。做模具的班底,从来没有做过驾驶室的一班人马,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邹云玲是个敢想的人,“敢想就能做!”他经常如此鼓励身边的团队。德国宝马展上,他发现国外产品大多用型材做驾驶室,恍然大悟,回国后与工程师们马上改进了结构设计。他们抛弃以折弯件来设计的理念,产品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经过两年的发展,驾驶室部实现路机、港机类产品型材驾驶室的全部保供和起重机、泵送产品的覆盖件保供。2008年底,飞速发展的驾驶室部华丽转身,成为三一车身公司。
为全力解决正面吊驾驶室漏水与噪音两大难题,邹云玲要求工人努力提高焊接质量和填缝胶的水平,改进密封条结构,对孔进行密封。此外,还对装配后的驾驶室全部进行淋雨试验,终于顺利解决漏水问题。噪音方面则“内外兼攻”,内部做好密封降噪,减少间隙,安装新的隔音材料,外部依托兄弟研究院对发动机隔音降噪。这样,驾驶室噪音终于大幅降低。(李 莉)
下一篇: 三一场桥获评湖南省*秀技术创新项目
0条评论